近年來,洋縣以朱鹮保護為契機,不斷強化秦嶺生態保護,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在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科研人員通過保護恢復棲息地、種群監測、社區共管共建等就地保護手段,以及積極攻關朱鹮的人工繁育技術,探索朱鹮的野化放歸,使朱鹮的棲息地面積由發現時的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1.6萬平方公里。創造了從孤羽七只到萬鳥競翔的生態奇跡,譜寫了陜西生態文明史上拯救瀕危物種的盛世華章。如今,在洋縣的田間阡陌,朱鹮隨處可見。它們或在水田中覓食,或在天空翱翔,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寫照。
除了朱鹮,洋縣還生活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位于洋縣華陽鎮的華陽景區,被稱為“秦嶺四寶園”。在這里,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到這些珍稀動物。此外,該縣還發現了陜西羽葉報春等珍稀植物。這些物種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秦嶺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洋縣在秦嶺生態保護方面的努力,離不開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近年來,該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突出綠色循環、生態宜居戰略定位,堅持守好生態紅線,嚴格落實林(山)長制、河湖長制,常態化開展秦巴“五亂”、河湖“四亂”問題排查整治,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通過強化聯動發力、消除安全隱患、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檢查和秦巴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檢查等工作,逐步形成各部門職責明確、齊抓共管、信息互通的工作合力,為鞏固秦嶺生態環境治理成果保駕護航。
同時,洋縣還積極推進以秦巴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扎實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全面落實林(山)長制,成立縣、鎮、村三級秦嶺生態保護網格巡查員隊伍,利用無人機等設備現場核查秦嶺區域衛星圖片疑似圖斑,確保整治取得實效。森林覆蓋率達到71.59%。去年收獲優良天數352天,空氣優良率達96.2%。在水污染綜合治理和水生態系統修復方面,積極發揮河湖長制作用,實施“5+1”治水建設幸福河湖三年行動,深入推進長江“十年禁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漢江流域水質優良,國省監控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優良比例達到100%,全縣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
洋縣在秦嶺生態保護方面的努力,不僅讓自然之美得以充分展現,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發展生態旅游、農家樂等產業,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