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月(1914—1956),又名貴福,號稱大貢,化名吳子勤,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洋縣南區區委書記、南區農協會主席、中共洋縣縣委書記。新中國建立后,任城固縣副縣長等職。1956年5月,在西安中央第二中級黨校學習期間因病去世,后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
1914年11月25日,許明月出生于陜西洋縣黃安鎮許家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2歲那年就到貫溪翟家村給地主當長工,艱難的生活道路,養成了他勇敢堅毅、不怕困難的倔強性格。他深知窮人疾苦,他渴望幸福,期望窮苦百姓能有一天過上好日子。1930年,在中共洋縣特別支部的領導下,一些共產黨員深入農村,秘密活動,傳播馬列主義,宣傳革命道理,使明月受到了教育,從而啟發了他的階級覺悟,在他年少的心靈中萌發了革命思想。在黨組織的培養下,于1931年7月,經秘密黨員翟守義、翟文斌介紹,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許明月入黨后,根據組織安排,離開長工活計,回到黃安許家村開展工作,發展黨員,建立組織。不久,他就發展許日義、許可德、閻福生等人為共產黨員,并在許家村建立了黨支部。1932年初,明月當選為許家村黨支部書記。5月,他出席了中共洋縣縣委在洋縣城南青陽庵召開的第二次黨的代表會議。會后,明月根據縣委決定,繼續開展宣傳活動,積極培養骨干力量;并組織群眾,廣泛開展農民運動。
1933年,洋縣革命斗爭的重點已由城市轉向農村,打土豪、抗捐稅的斗爭不斷深化。明月按照黨的指示,在黃安一帶發動農民,抗稅分糧,開展經濟斗爭。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煙畝款非常繁重,而黃安一帶豪紳們種植大煙最多,但他們不出分文煙畝款,一律攤派到農民身上,強逼農民交納,因而群眾恨透了這些豪紳的卑劣行為。在中共南區區委的領導下,許明月、閻守廉、戴恩等先后在兩年中發動群眾,毀壞煙苗,懲治豪紳,有力地震懾了黃安一帶劣紳們為所欲為的囂張氣焰。
1933年10月,許明月組織閻后村、馮家村、許家村等地農民積極分子20多人,在閻后村窯場組建了貧農團。舉辦農民夜校,進行抗日宣傳。1934年1月,許明月擔任了中共南區區委書記。2月,在貧農團的基礎上,于許家廟成立了南區農民協會,許明月當選為農協會主席。他密切聯系群眾,認真宣傳黨的政策,傳播革命思想,很快地發展農協會會員達150多人,為發展黨員、建立武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2月14日,中共陜南特委派許建中到洋縣,在許家廟成立了紅二十九軍第七游擊大隊,許多農協會會員積極參加,在許明月的領導下,配合游擊隊處決了黃安壩“座山虎”王××。
1935年春,陜南特委被敵破壞,洋縣部分黨組織雖然同時遭到破壞,但縣委仍在逆境中保存下來,開展工作。1936年,為適應斗爭形勢的需要,許明月被黨組織安排擔任省委交通員工作。他以經商為掩護,傳送黨的情報。
1937年冬,黨組織決定由許明月將工委的報告送交陜西省委,并負責護送4名同志前去省委學習,他接受任務后,帶領4名同志,穿山越嶺,巧妙地應付了沿路敵人的盤查,幾天后的一個傍晚來到禮泉縣涇河邊,滔滔的河水擋住了去路。
涇河是關中的第二大河,水深流急,對岸敵人碉堡林立,封鎖嚴密,附近只有一個渡口,搜查嚴格,沒有國民黨政府的證件,即是當地人也不準通行。肩負重任的許明月心急如焚,與同志們商議后決定繞過渡口,涉水過河。他們迎著呼呼的北風,冒著片片大雪,順河尋找,終于找到一個水緩浪小的渡河處。時已深夜,遍地積雪兩寸多厚,別說下水,即是在河岸上站立片刻,也會凍得渾身麻木。有兩個同志見此光景,思想動搖,明月再三勸導,無濟于事,懼難返鄉。明月及其他兩位同志決心找到省委,完成任務。明月說:“我的身體好,先下去探路。”說著他把筐子(化裝掩飾之物)上的繩解下來,系在自己腰上,另一端交給岸上的同志,自己把刺骨寒冷置之度外,下河試探水位。誰知剛一下水,人就只露了點頭,岸上的人急忙將他拉出。明月正在焦急怎樣完成任務時,忽然想起,路邊地里放著高梁桿,若把高梁桿捆住,放在水里,人站在上面,用扁擔來劃也許能行。于是,大家緊張地忙碌了一陣,做好高梁桿筏子。但高梁桿浮力不大,明月剛一上去,就直往水中沉,他急忙將身上文件掏出,交給同伴王××,并再三叮嚀:“如我被水沖走,你們照原路返回,把信件交還工委;如我能過去,就把繩子拴在石樁上,你們再過去。”說話之間,明月已將繩子這端拴好,登上高梁筏子渡河。但水大河深,筏子不穩,劃到河心,翻倒水里,他用盡平生力氣,一手抓住高梁桿,一手繼續劃水前進,終于戰勝困難到達對岸。接著拴好繩子,使其他兩個同志安全渡過涇河。
敵人碉堡距河岸不遠,上面汽燈照得亮如白晝。敵軍哨兵不時出來四處瞭望。他們過河之后,身上水已結冰,休息片刻,繼續戰斗,趁哨兵龜縮之際,許明月急忙帶頭匍匐前進,連續爬過幾個碉堡,機警地躲過哨兵視線,安全地通過封鎖線,趕天明到達涇陽云陽鎮。將文件交給省委汪鋒,兩天后又把省委的指示帶回陜南。
1937年12月,許明月擔任了中共洋縣縣委書記,他根據上級要求,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整頓、鞏固黨的組織,并發展貧苦農民入黨,壯大黨的力量。
1938年4月后,許明月先后被黨組織選送陜西省委云陽鎮干訓班、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兩次。期間,曾接受省委張德生指示,在寧陜縣四畝地建立漢南交通站,擔任交通員,也曾在陜北從事革命工作,直至1946年。學習的提高和斗爭的實踐,使明月鍛煉得更加成熟,更富有革命經驗。
1946年6月,中共陜西省工委派許明月、許應德回洋縣,整頓黨的組織,發動群眾,組織武裝,迎接陜南解放。明月回到洋縣后,因敵人封鎖嚴密,未能和北上的王震部隊取得聯系,故他仍以擔炭賣柴為掩護,聯系原有秘密黨員積極開展革命工作。
1949年,國民黨陜南當局面臨崩潰,反動派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擴大兵源,妄圖垂死掙扎。當時望江鄉公所一群國民黨爪牙,拉兵拉伕,亂派糧款,逼的青年人跑進山里躲避抓兵,人民不得安生,群眾恨之入骨。4月,許明月、許應德、劉萬鵬等組織秘密黨員,發動群眾300多人,抗兵抗役,反對苛捐雜稅,攻打國民黨望江鄉公所,打得提兵委員陳××頭破血流,燒毀了鄉丁馮××的房子,釋放了青年農民20余人。國民黨望江鄉鄉長呂××膽顫心驚,逃跑躲避,保全了性命。事后,迫于大勢所逼,呂××灰溜溜離開了望江鄉。是年12月,洋縣解放前夕,解放軍第18兵團南下部隊挺進漢中境內,反動派聞風喪膽。國民黨洋縣政府縣長齊志澣帶著他的一群隨從,奪路南逃至黃安街住下。許明月得知國民黨縣政府官員南逃消息后,立即召集黃安一帶黨員骨干組織槍彈,發動群眾300多人于12月4日晚圍向黃安街,追剿齊志澣。當時,四面八方槍聲齊鳴,喊聲殺聲震徹夜空,齊部官兵狼狽逃竄。
陜南地區新政權建立后,許明月先后擔任洋縣農協會主任、南鄭縣檢查委員會主任、城固縣副縣長及縣委常委。他在三查、鎮反、土改等政治運動中,依然保持了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對工作兢兢業業,終因積勞成疾,于1956年5月14日在西安中共中央第二中級黨校學習期間病逝。省委責成第二中級黨校將許明月遺體安葬在西安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