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洋縣將“以工代賑”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舉措,聚焦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和群眾就業增收需求,積極探索“賑濟”與“建設”相結合的新路徑,讓農村低收入群眾通過自身勞動獲得報酬、提升技能,實現了“授人以漁”的生動實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馬暢鎮東社村以工代賑項目現場,機器轟鳴,人頭攢動。原本農閑在家的村民們,如今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以前出去打工,顧不上家。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干活,一天能掙一百多塊錢,還能為村里修路出力,心里特別踏實!”正在參與項目建設的黨員王大叔臉上洋溢著笑容。該項目嚴格遵循以工代賑政策要求,廣泛動員當地村民參與,通過吸納當地群眾參與務工、設立公益崗位等方式,充分發揮“以工代賑”賑濟作用,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家鄉建設的內生動力。
今年實施的茅坪鎮以工代賑項目,不僅在建設期間吸納了90余名當地群眾務工增收,更在近期的雨季迎來了“高光時刻”。昔日淤塞滲漏的土渠,已被堅固暢通的“三面光”渠道所取代。當汛期來臨,新建的渠道高效地將洶涌的山水引向河道,有效避免了以往常見的農田內澇和水土流失,保障了周邊260余畝良田和11戶群眾房屋財產安全。村民們欣喜地表示:“這渠修得太及時了!以前下雨就提心吊膽,現在莊稼安心了,我們的心也踏實了。這渠是我們自己親手修的,格外有感情,以后維護起來也格外上心。”
實施以工代賑,不僅要解決群眾眼前的收入問題,更要著眼于長遠發展。洋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同步開展“嵌入式”技能培訓。邀請專業技術人員、資深工長等在施工現場開設“微課堂”,圍繞混凝土澆筑、砌筑工藝、安全生產等內容進行手把手教學,讓參與務工群眾在勞動中學習掌握實用技能,變“體力工”為“技術工”,增強其未來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許多群眾表示,不僅掙到了錢,還學了技術,以后就算項目結束了,靠這門手藝也不愁找活干。
據統計,今年洋縣共實施以工代賑專項項目8個,總投資2602萬元,累計帶動群眾務工800余人,預計發放勞務報酬845萬元以上,人均增收1萬元,共設置公益崗位18個,有力促進了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